The Scholar’s Debate, by A. De Mones
 
中文互联网社区,盛行着一种比烂的逻辑。例如,你说「朝鲜人没有人权」,他们就会说「沙特阿拉伯就有人权了吗?」;你说「委内瑞拉没有言论自由」,他们就会说「美国也是资本操控舆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倒是很好奇,要是学生考试考差了,是不是也可以用「班里还有更差的呢」来为自己开脱。
多年以前,鲁迅便写过一篇《外国也有》来讽刺这样的现象,只不过人家的话是正着说的:
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虫,而遭别人指摘的时候,实在也不大舒服的,但捉起来却也真费事。况且北京有一种学说,说臭虫是捉不得的,越捉越多。即使捉尽了,又有什么价值呢,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办法。最好还是希望别家也有臭虫,而竟发见了就更好。发见,这是积极的事业。哥仑布与爱迪生,也不过有了发见或发明而已。
……
即使连中国都不见了,也何必大惊小怪呢,君不闻迦勒底与马基顿乎?——外国也有的!
无独有偶,逻辑学家们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诡辩,还给它起了一个花哨的拉丁文名字:「Tu quoque」,意为「你也一样」。既然你也没有做到你说的那些事,你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呢?不好意思,为什么没资格呢?
这两者完全不相干。难道说,因为沙特阿拉伯人权状况堪忧,所以朝鲜就应该(像沙特一样)也没有人权吗因为殖民时期印度人不能上街,所以现在印度人也不应该上街显然是荒谬的。全班倒数第一的学生也可以拍拍曾经正数第一的学生的肩膀,说你这次考得不好啊!
当然,有人会说,举其他国家在某一方面失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现这方面的目标非常困难。「美国也是资本操控舆论」,则暗示像美国这样被某些人奉为「灯塔」的国家一样没有实现真正的舆论自由。
然而,0和100的差距是差距,59和85的差距也是差距。不能因为考满分不可能,就根本不去努力,反而指责其他人:「你不也没考满分吗?」
归根结底,犯这种逻辑谬误的原因,是把道义上的资格和逻辑上的真假弄混淆了。从道义上说,60分的人或许没有「资格」在「道德高地」批评59分的人没有及格;但是逻辑只谈命题真假,不谈有无资格,59分就是没有及格,这个命题无论从谁口中说出来,都不会是假的
若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显然坚持用逻辑判断命题真假比纠结于对方有没有站在道德高地上更加务实。当然,顺道批判一下对方没有「资格」也未尝不可,但是倘若只揪着这「资格」不放,故意回避对方指出的问题,那么便是陷入无意义的攻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