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仁·德拉克罗瓦,《萨达那帕拉之死》, 1827

 
由于网络原因,个别设备上配图可能会挂。
 

虽说德拉克罗瓦的这幅画讲述的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然而后世的鉴赏家们却把它归入——或许是受拜伦影响的——东方主义画作行列。故事发生在耶稣诞生之前:亚述的君主试图攻陷巴比伦,结果自己却被困在尼尼微宫;为了防止宫殿和财宝落入敌人手中,这位君主下令处死宫女,烧毁宫殿,随后自杀。

暴君、后宫、财富、放纵与残忍是这幅画的主题。这些词汇与波斯地毯还有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一道,构成了十九世纪欧洲人对东方的想象。爱德华·萨义德给这种想象起了个名字:东方主义(orientalism)。在这种想象中,东方是落后、野蛮、猎奇的,其作为「他者」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出西方的先进、文明、正统。

然而现在事情却颠倒过来了。东方和西方调换了位置,防火墙一如奥斯曼帝国治下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让墙这一边的人对墙另一边的世界充满想象。一些人翻了出去,带着互联网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回来。关于这个隐喻,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马可·波罗讲的故事都是新鲜事;第二,马可·波罗讲的故事不尽真实。

很多人喜欢说,我翻墙了才知道,西方媒体就会传播偏见、抹黑中国;西方媒体都被资本控制了,所谓言论自由就是给普通民众洗脑。不巧前几天刚遇到这么一位仁兄,我就多嘴问了一句,请问看的是哪家媒体啊?答曰:美国之音、德国之声还有BBC。

其实我还是很感动的,至少XX禁闻网和某纪元没有被划入「西方媒体」的行列。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正如游客们去香港会——或许是出于猎奇——买一些政治学实践类的书籍,人们看到墙外的「禁闻」「内幕」等标题总会情不自禁地点开。

某纪元的网页是翻墙者们旅途的第一站,而他们的第二站便通常是美国之音、德国之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两个网站和前面的一些网站似乎有密切的联系。有心者可能还有第三站,BBC中文网或者纽约时报中文网;不过大部分人可能在第二站就败兴而归,回墙内和朋友分享这次探险的见闻:西方媒体净整些不实报道、谣言,抹黑中国。

不过好像有什么不对劲。为什么他们口中的西方媒体都用中文来报道新闻呢?难道说普通民众的中文水平都这么高了?带着这个疑问,我搜索了下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的背景。原来这两者都是官方出钱,定位是宣传机构、是政府喉舌。既然是宣传,当然要用被宣传对象的语言来写作。

宣传机构当然不能和媒体划等号。事实上,提起有影响力的西方媒体,人们脑海中蹦出来的也绝对不是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美国学者 Nate Silver 统计了一份「最有影响力的242家媒体」清单,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美联社、纽约时报和路透社。可能是我眼神不好,我确实没在这个榜单上找到美国之音。

榜单上的媒体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个别报道或许可以在「精读外刊」这个国际著作权侵权重点关注对象的软件里读到。而那些用中文写作专门针对中文读者的赤裸裸的政治宣传机构,显然不能代表「西方媒体」的真实生态。道理其实很简单:西方媒体是外国人写给外国人看的媒体,不是外国人雇中国人写给中国人看的媒体。

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奉行「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想要读我的文章就得给我付费。而这种付费通常不是读一篇付一篇,而是要一次订阅一个月或者一整年。大部分中国人其实不差这个钱,但是一来在国内就没有为媒体付费的习惯,二来订阅一个基本不怎么会看的外媒非常没有必要。在这种壁垒下,中国读者更倾向于阅读那些免费的媒体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命运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些媒体之所以免费,恰恰是因为其或多或少承载了政治宣传的功能。

英语是通向西方媒体之路上的第二道坎,也是这个四级通过率不到30%的国家大多数人民的心结。大部分人的英语新闻阅读之旅都是从 China Daily 开始的,然而这份刊物的阅读难度和真正的外媒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一些中资背景的英文媒体,如《南华早报》,尚且可以让人流畅地阅读;美国的媒体则更上一个台阶,如《纽约时报》,不过除偶尔会蹦出几个让人惊叹「呀真地道」的表达之外,抱着字典亦能勉强应付;最令人头痛的,是腐朽的英国的保守派媒体,如《经济学人》,其文章充斥着花哨的词汇和炫技般的句式,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写满「我是英国人,我很有文化」几个大字,恐怕只有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书能在词汇和句法上与之一战。

金钱和语言的双重壁垒让翻墙者们——他们大多抱着「看看就走」的心态,因此不会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精力——短暂地邂逅了旗帜鲜明的反华媒体之后便悻悻离去,将失望的消息带给同胞。渐渐地,「西方媒体只会抹黑中国」成为了公理,而提起西方记者,除了「跑得快」的评价之外,就只剩「颠倒黑白,选择性失明」了。这种观点的具体表达,浓缩在下面这段文字中:
「从不报道暴徒施加暴力的镜头」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我随手找了一些报道「暴徒施加暴力」的外媒文章:
机场殴打环球时报记者the Mirror – 英国媒体
当街纵火,攻击警察,藐视(defy)禁令The New
York Times
美国媒体 
投掷燃烧瓶,破坏地铁设施Metro
英国媒体
燃烧瓶,纵火 the Guardian英国媒体
 
当然,有人可以争辩说这些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措辞都是春秋笔法,暗含褒贬;甚至退一步防守,(立场先行地)把这些报道解读为「连西方媒体都看不下去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统一的「西方媒体」的概念,一如并不存在一个同质化的「东方」概念。西方媒体有左也有右,有亲中也有反华;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考虑到我国英语普及度——翻墙看到的文章,根本不能被划入「西方媒体」行列:它们既不是写给西方读者的,在西方社会也不具有影响力;它们「贴心地」用简体中文写就,内容劲爆而新奇,或许背后还拿着政府资助,就像孟买火车站的骗子那样,用热情的笑容吸引中国游客上钩。
仅仅通过这样的材料,就自认为已经摸透了西方媒体,无异于摸着象尾巴就声称自己了解了大象。「没有人比我更懂大象。」
许多人或许从未翻墙,抑或翻墙了也从未认认真真读过一篇正经的外媒报道,却对这种叙事深信不疑。或许正如东方主义存在的意义是塑造一个想象中的他者,这个他者内部的巨大差别被有意忽视,进而被塑造成一个愚昧、落后、道德败坏的形象,从而让傲慢的欧洲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以教化为名在全球进行殖民活动一样,这种「媒体东方主义」——将西方媒体这个集体概念视为无差别的整体,将之描绘为整体是堕落、腐败、被金钱操控、伪善的——让人们对防火墙的正当性深信不疑,甚至产生优越感,从而可以大言不惭地发出这样叫喊:
 
「我们才是墙外,翻墙实属探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