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试县令图,《帝鉴图说》,18世纪
 
上了大学,分数好像不那么重要了。于是有关考试的一切,相比高中,都开始懈怠起来。这种懈怠可以是个人的,即学生不努力学了;也可以是制度的,具体表现为评分规则欠缺从整体上看的公平性考量。大学考试嘛,又不是选拔性考试,注重考查知识而非学生竞争,所以要求给分尺度的统一似乎毫无必要。不巧的是,作为一个有留学打算的人,我对平日给分的公平与否尤为关注——毕竟出国是要看绩点的。
给分尺度的统一,又是可以进一步划分的。横向上,表现为不同老师之间的给分尺度统一;纵向上,表现为流水阅卷中时间上给分尺度的统一。横向上不统一,对比明显,坊间就会流传“杀神”的传说;纵向上不统一,难以察觉,在制度设计上便会有所忽略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学生水平不同,老师给分有差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同一个老师教的或在同一个考场考试所有学生整体表现都与其他老师或其他考场的同学存在显著差距,比如说平均分、方差、中位数等指标的巨大差别,那么我们很难认为这属于正常的波动。
高中时便听过一个说法,要是题目太难,改卷的时候发现学生答得不好,老师就会慢慢放松尺度,让成绩曲线好看一些。当时听了便心里害怕,暗自祈祷自己不要成为先被用严格标准改的那批冤大头。后来又听说,一开始会有一个试改环节,试改的成绩都不作数,老师根据试改的情况来决定改卷尺度。
我没参加过改卷,自然也无法确认这两种说法是否属实。但是我知道,大学对期末考的优秀率是有要求的,大学的改卷也是有先后顺序的。先前在朋友圈流传过两张物权成绩登记图,有心者发现,在其中一份成绩单上,90分以上0人,85分以上7人;而在另一份成绩单上,90分以上7人,85分以上23人。而先前某位教授在BBS上的帖文也表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现场调整给分尺度的现象确实存在。
       

分数就像货币,老师就像央行。有的学生是雷曼兄弟,在《经济稳定紧急法案》出台前已然破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有的同学却是花旗高管,赶上了央行放水、量化宽松,领着高薪看众人失业公司破产。
       

被美国政府bail out的公司及其高管薪酬
给分的道理和治国一样,不患寡而患不均。反着化用丘吉尔的话说,宁可要社会主义下平等地分配痛苦,也不要资本主义下不平等地分配幸福。如果改卷的顺序能够影响给分尺度,进而带来考场间优秀率和平均分的显著差距,那么这样的放水无疑极大地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你的分数不仅取决于你学会了多少,还取决于你的学号和选课。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出生彩票(birth lottery)。你不需要跑赢熊,你也不需要跑赢你的朋友,你只需要等着你前面考场的同学交卷
其实想要澄清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既然考场是按老师分的,那么只有教务系统里能看到每个老师的平均分、优秀率,改卷公不公平便一目了然了。如今各种“杀神”、“春夏秋冬”的说法满天飞,说白了也是因为成绩数据不透明,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有限的信息,去猜测整体给分给分情况。我拿了79,这个老师便很“杀”;我拿了“95”,这个老师给分便很“好”。这样的偏见一代一代学生传下去,自然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选课指南”、“排雷方案”。
令人遗憾的是,新版教务系统不仅没有在公开透明方面做出贡献,反而开起了倒车,让学生连平均分、最高分都无法查看了。这倒不仅令人起疑:如此措施到底想掩盖什么?这个给分究竟是真的人人平等呢,还是确实存在有老师给分特别杀的现象?要知道,对于利益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是无穷的。即使所有数据都不让看,选课前学生还是会四处打听。想要消灭坊间关于“杀神”的流言,蒙住大家的眼睛可是远远不够的啊